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速度达到世界同期的两倍。1980年世界城镇化率平均为40%,而当时中国不到20%。30年后,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超过50%,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城市发展太快,出现了各种“城市病”,伴随的社会矛盾也在加剧。不过问题中往往蕴藏着契机,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一旦被正视,就会成为寻找出路的压力、催生变革的动力,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就成为近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
据了解,在智慧城市里面,主要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能够在城市的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等领域里面,充分利用当前发展比较迅猛的信息技术,例如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分析等手段,对城市的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的行政管理过程当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的感知、分析、集成和应用,这才是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根本的目的。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一股力量正在活跃起来——民营企业,它们看到了城市的问题,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很多民营企业老板都表示了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期待,急切想为这些城市做些什么。
智慧城市建设
据了解,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全世界都在研究智慧城市,中国有100多个城市都在做智慧城市。去年年底,我国大约60多个城市完成了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这60个报告都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做主线的,但是却是完全不同的,目前我国还缺乏一个标准的统一的规范和模式。虽然各个城市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有所不同,发展阶段有所不同,但是城市管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运营状况大致是相同的,所以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6月15日,由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中国建设企业联合会、中国工合城乡工业合作发展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与产业论坛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发来了贺信,表达他对智慧城市的期待。他说,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及管理创新升级的必走之路。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管理和发展的最新方向,也是解决当前较为突出的城市病最有效手段,智慧城市建设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的同时,也为广大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发展机会,在建设行业,这种机遇则更为普遍,广大建设企业都可以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分得一杯羹,同时借助信息化和网络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中国建设企业联合会白志明会长也表示。
民营企业扛大旗功课要做
“智慧城市”的发展对民营企业来说,是一种机遇,国家在引导民营企业走进来方面也给足了优惠。
4月2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的政策措施,决定在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以结构改革推动结构调整,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会议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在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首批推出80个符合规划布局要求、有利转型升级的示范项默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以合资、独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建设营运。
当然,政府的支持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在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司志刚看来,每个城市、每个区域一定要做好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将所有的技术、政府的数据和管理的理念融为一体。政府需要从一个城市到一个领域、部门、行业、区县乃至街道和社区,把这些公共服务灌输到每一层。对政府来说,还要完成市级信息资源库的整合,把市级到部门到区县,所有的数据打通,再把政务网络体系再联为一体。
“随着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智慧城市’涉及的相关行业面临蓬勃的需求形势,政策层面也呈现出明确的支持态度。目前住建部已经公布了两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首批90个城市(区、县、镇),第二批103个,共193个试点。根据住建部预计,‘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 亿元。整体来看,智慧城市相关市场需求前景可观,民营企业面临良好的行业发展机遇。”中债资信评级业务部分析师蒋盛文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保育钧表示,中国的经济不可能像过去一个劲的高速发展,要调整发展速度,我们要适应新常态,调整新的思路。不能依赖经济发展速度,需要冷静下来思考,总结经验,地方政府债务,产能过剩,金融风险,这些问题不是一时能解决得了的,这些年我们发展很快,出现了大量的隐患。用智慧城市的标准来衡量现在我们很多城市,有些是不智慧的城市,甚至是愚蠢的城市。
他说,智慧城市的建设投资主体应是民营企业而非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今年前5个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民营企业投资占比已达65%,“未来几年民营企业投资占比应在70%以上,才能保证每年GDP增长在7%左右。”
但是从民营企业自身来说,保育钧认为,民营企业力量小,很难参与一些大项目。
而蒋盛文也认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资质问题。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关系国计民生,不同领域存在对应专业资质审核。是否具有相应的业务资质构成民营企业能否参与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技术实力。由于技术的研发需要持续的资金和人员的投入,而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在资金、人员、管理等方面实力较弱,会导致技术水平方面的劣势;然后就是运作经验。品牌效应或者重大项目经验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存在重大影响,小规模民营企业在项目经验上存在一定劣势。